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產業、行業安全生產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11月25日,應急管理編制公布了《化工園區安全風險智能化管控平臺建設指南(試行)》和《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風險智能化管控平臺建設指南(試行)》(征求意見稿)。
化工園區、危化品企業安全風險管控智能化升級,2022年智慧消防在To B 賽道前景可期。
一、政策解讀
化工園區、危化品企業一直是安全生產關注的重點,兩個文件是《“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行動計劃(2021-2023年)》和《“工業互聯網+危化安全生產”試點建設方案》工作的進一步落實和細化。
在系統和網絡架構上,化工園區和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風險智能化管控平臺總體架構都包括6個層次:邊緣層、網絡層、Iass層、Daas層、Paas層和Saas層,依托數據流、信息流、業務流等,提升安全風險管控能力。
在數據體系建設方面,為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各自要分別制定應用園區數據采集和企業數據采集標準,同時都要制定工業互聯網標識標準,數據治理體系建設應符合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完善數據標準規范體系,編制應用數據采集標準;
統一數據交換共享規則,編輯數據交換接口規范;
支持以數據服務的形式封裝數據,提供統一的數據開發共享能力;
結合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標準和企業實際情況,制定園區(企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規范;
提高數據挖掘和分析功能,以物聯網數據為依托,為園區(企業)安全管理提供決策輔助;
使用專業的數據抽取、清洗、整合工具,開展數據清洗處理、補充完善、質量檢查等數據治理工作,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統一資源目錄管理,支持統一的元數據管理,包括元數據的模型設計、模型審核、模型發布、模型變更,以及模型版本管理、關系管理等。
系統功能上:
化工園區安全風險智能化管控平臺基于二/三維地理引擎等技術構建園區地理信息場景,融合安全基礎管理、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雙重預防機制、特殊作業管理、封閉化管理、敏捷應急、氣體探測和大范圍速掃等應用系統,實現對園區企業基本情況、裝置開停車、園區風險分區、重大危險源、風險隱患、報警分布、特殊作業、人/車/物流、公共區域異常情況、應急救援等多形式、多模式、多維度的可視化監測預警、統計分析和智能化管控調度。
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風險智能化管控平臺主要包括安全管理基礎信息、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雙重預防機制、特殊作業許可與作業過程管理、智能巡檢、人員定位等幾大塊內容。
二、To B賽道
彎道超車的消費互聯網,締造了騰訊、阿里等千億互聯網巨頭,工業互聯網數字融合背后的To B經濟,經過多年的發展,又到了一個新的時代起點。
5G大規模商用,工業互聯網發展,促進運營商To B轉型步伐的加快,這是為什么近年來電信、移動、聯通蠶食智慧消防業務的原因。
此外,云計算帶來全新計算構架是新一代To B公司出現的核心技術條件,也是驅動企業創新的關鍵動力。
大致上來講,智慧消防解決方案大致分為3個層面,To G (面向政府)解決方案、To B (安全、能源等產業、行業)解決方案和To SMB/C (小場所、家庭)解決方案。
化工園區、危化品企業安全風險管控智能化升級離不開智慧消防,兩個文件的出臺意味著未來在化工園區、危化品企業智慧消防建設將越來越具體和細化。
也就是說,在To B 端,智慧消防競爭需要從粗放增長進入精細化運營階段。
目前,整個智慧消防To B市場,由于客戶是企業用戶,雖然單客價高,但需求復雜,且服務周期較長,是一項自上而下的大工程。
對于石油化工、新能源、機場航空等每一個細分行業,并沒有一套統一適用的智慧消防解決方案,而是針對每個特定行業開發適配行業邏輯的軟件產品,才能解決各個行業在安全風險管控智能化升級中的各種問題。
所以,未來在To B 端,智慧消防發展的機會在于解決問題的方向更貼近真實業務場景、更聚焦具體痛點。而且,這是一個負責的系統工程,是一場持久戰,需要智慧消防企業有耐心和毅力去堅持和耕耘的賽道。
三、深耕產業
既然是持久戰,智慧消防企業該如何應對呢?
一是創建高效、精準的對接資源體系。
To B 行業,和數以億計的To C端不同,一千家企業往往遇到一千種不同且非常具體的問題。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智慧消防并不缺少市場需求,而要滿足化工園區、危化品企業等不同企業對To B服務需求、付費意愿和交付方式,必須有更為精準的資源對接體系。因此,專業的銷售成為一個To B產品市場的關鍵,可以依靠專業的銷售團隊完成智慧消防市場拓展的增長。
二是找對應用場景,提供更貼合實際數字化需求的行業解決方案。
找到精準的資源,智慧消防企業需要做一些真正原創的、有技術含量的工作,而不僅僅是商業模式的創新。深耕產業,扎根行業,聚焦于細分場景,懂行的核心在于構建高價值的場景化解決方案。以客戶為中心,關注客戶需求動態,重視用戶體驗,力求功能更加完善,系統更加穩定,操作更加簡便的產品服務客戶。過去很多傳統解決方案都是基于客戶提出的明確技術需求,是“被動式”打法,已經無法滿足客戶對深層次轉型升級的需求。提供更貼合實際數字化需求的行業解決方案,主動擁抱業務需求,具體到場景化解決方案中,才能最終解決客戶實際業務問題。
三是先慢后快,在沉淀和積累的過程中快速成長。
提供更貼合實際數字化需求的行業解決方案,不只是尋求短期業務的變現,除了要解決行業客戶的痛點問題,更在生態層面注重對伙伴的使能,實現利益協同、共同成長。這個過程也注定是先慢(打通、積淀)后快(應用、落地)的特點,需要不斷堅守。多年的行業深耕和積累,才能進入全行業、全場景加速滲透進程,適應數字未來的發展節奏。
再從整個生態來看,一個有沉淀、有創新、有自我成長空間的價值循環,才能能為企業帶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在沉淀和積累的過程中,鏈接更多產業資源,在更大的客戶場景內實現產品迭代和驗證,進而收獲更快的成長。(編輯/笑丁)